第160章 嘉靖悟道,大功告成-《明朝第一国师》


    第(2/3)页

    吱呀声中,大门缓缓开启,嘉靖那张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一点点的重现在众人面前。

    皇帝的脸色不是太好,脖颈以下都显得相当苍白,冠发服饰也显得有些凌乱,显然是笑得太久,累的。 ~不过,从两颊开始,他脸上却满是红晕,尤其是那双通红的眼睛,让人触目惊心。

    “同寿,你做得好,很好,好!修道,修的果然就是本心,念头通达了,才能超凡脱俗,否则,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南辕北辙。”嘉靖却没什么自觉,他第一眼就找上了刘同寿,对小道士赞不绝口。

    囧,念头通达?皇上你果然悟了,无师自通哇!刘同寿心中惊异,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毫不居功的谦逊道:“能不能悟道,全靠各人的宿慧,皇上您能有所领悟,那都是您的缘法,小道只不过稍稍起了个提示的作用罢了。”

    见刘同寿不居功自傲,嘉靖更满意了,他就喜欢这样的。

    先前他还没这领悟,现在他却很笃定,自己和上天之间的沟通,不需要要中间人,可以直接进行,这才是真正的仙缘!

    “契机也是很重要的,上天假手于你,赐福与朕,那是因为你也有宿慧,和朕一样!”嘉靖又把赞誉的等级抬高了一级,嗯,应该说越级提升,他都把刘同寿跟他并列了。

    “不敢当皇上的称赞。”刘同寿当然不会大咧咧的应下来,这话里有个大坑,傻子才会往里面跳:“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小道靠的是先师的福泽。而皇上却是自行领悟,效果似乎差不多,但寻根溯本,却有如天差地别。”

    “哦,此话怎讲?”嘉靖兴致极高,旁若无人的和刘同寿探讨起来。

    “先师点化,虽然也是难得的机缘。可终归是靠外力所致,自身的潜力没有激发出来,将来纵使当真有幸追随先师。成就也是有限,因为潜力不足。但陛下却是不同,契机不是外力。只是提供了一个引子,陛下全凭自身领悟,潜力尽数激发,将来的成就自然不可限量。”

    见嘉靖神色中的喜意越来越浓,几至难以掩饰,刘同寿又加了点码。

    “简而言之,小道就如同官宦世家子弟,锦衣玉食,条件优渥,比起寻常寒家子来说。成功的比率更高,但成就的高度却有限;而陛下则是寒家子弟,凭自己的努力,十年寒窗,厚积薄发。最终一朝成名,成就当然远在小道之上!”

    刘同寿这个比喻其实不算很恰当,寒家子的成就未必就比世家子高,只不过久贫乍贵,跟让人喜闻乐见罢了。

    不过,合理性神马的本来就不是嘉靖关注的重点。只要这番话逻辑上说得通,比喻够形象,说到了他心坎上,这就足够了。

    寒家子取得成绩,本就比世家子为难,刘同寿这是在自承自己不如嘉靖,但他的说法很巧妙,既没有恭维造作的痕迹,也和事实丝丝入扣。那厚积薄发四字,更是如纶音仙乐一般,使得嘉靖有了飘飘欲仙的感觉。

    想到自己修道多年,一朝开悟,成就还在刘同寿这个神仙弟子之上,嘉靖心里这份舒畅已是无以言表,用龙颜大悦根本没法形容他此时的激动。

    “好,好,好……”像是失去语言能力了似的说了一连串的好,嘉靖突然一抬头,他要和其他人喜悦了,“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如何?尼玛,你俩说的到底是啥,有谁听懂了吗?众人骂娘的心都有了。也不解释一下,也不让咱们进去瞅瞅,你俩说的倒是挺欢乐,可是这没头没脑的,算是怎么个事儿啊?

    虽然如此,但皇上既然开口问询,这问题还是要回答的。好在,在场的多半都是智慧高绝之人,搞不清楚事情的根由,但梳理一下脉络还是没问题的。

    皇上在里面悟了道,很高兴,小道士的马屁又拍得很是地方,所以,摆在大伙儿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顺着刘同寿的掌印拍过去,不用迟疑,那里就是最正点的地方。

    “老臣恭喜陛下,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靠家世得来的,怎么比得上自己苦学领悟的?老臣不懂道法,不过,老臣认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古之先贤中,多有一朝顿悟,立地成圣的例子,是以,老臣再次恭喜陛下。”

    刘同寿的马屁功夫在于创意新颖独特,张孚敬则在于功底深厚,圆滑老到;前者就如口渴时喝了一壶凉茶,清爽无比,后者则又奉上了一碗温水,润喉生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