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6)正旦大朝会(二)-《陌上行》
第(2/3)页
旁边的两个官员一起摇头叹气。商成也有点傻眼。不过他知道,这是因为时间太短,那俩笨蛋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一时改正不过来,而不是他的办法不好。他在燕山练兵时就是用的差不多办法,不知道纠正了多少人同样的毛病。他思索着又问道:“这是哪一国的使节?”
表字伯年的礼部官员这时才拿正眼瞄了一下商成。他一眼就看见商成戴的乌纱幞头上一边层叠钉缀的是三片九重金翅一一这是正三品上柱国的官识,急忙躬身行个见礼,说:“回大将军话,他们是波斯、大食并大秦的使节。”
商成咧了下嘴,很不以为然。他根本就不相信伯年的话。就凭这四个笨蛋的模样表现,说是南亚次大陆上哪个小国使臣的话,他大约还能信上三五分,可要说他们是从波斯或者大食来的使节,就完全是扯淡。再怎么说波斯和大食也是西亚中东的大国,要是派这种窝囊废出使,自降身份不说,关键是这样做很可能惹怒比他们两家合并一起都要庞大得多的东方帝国一一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万一东元帝和宰相公廨一怒之下关了泉州的船舶司,波斯和大食还怎么在东西方之间做转口贸易挣差价?至于所谓的“大秦”,他觉得更是在扯淡。《汉书》还是《后汉书》里记载的那个罗马帝国都分裂几百年了,西罗马帝国也完蛋差不多五六百年了,哪里还有什么所谓的“大秦”?就是波斯和大食,也是大赵沿用了唐朝时期对西亚和中东的认识,现在还有没有两个国家都有待考证。所以他认为这几个家伙多半是在冒称使节,再不就是泉州地方搞错了他们的身份。
伯年也看出他的神情似乎是不大相信,就笑道:“不敢瞒大将军,我们和藩属院也对他们的身份来历存疑。可他们确实带来了国书……”
“找人翻译过没有?”商成问。他在二丫手里见过几张不知所谓的海图,所以知道上京有通晓波斯文和大食语的人。
“通译也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使节。”伯年实话实说,“可国书上确实有许多藩邦的贡品,因此我们就把他们列入使节。”
商成一下就笑起来,揶揄了一句:“说不定就是别人带来贩卖的商品目录哩。”
两个官员都嘿嘿地笑起来。那个表字仁静的藩属院官员低声说:“大将军玩笑了。”又说,“新年嘛,总要有点新气象。别的衙门都是署理实务的,再差每年都能找出几桩好事情来为圣君排忧致喜,也是回报君恩。可我们藩属院管的就是那点事,年年喊上几个僚越贡点包茅,就是圣君不恼我们也烦了;所以就只能在新进外藩上做点文章。没办法,隔三年过两年地找个海外进贡藩邦来朝的,那什么……哈,哈哈……”说着就朝商成拱手。
商成听罢也是哈哈一笑,就问礼部的伯年说:“你们礼部也是这样的?”
那个伯年性情倒是爽直,说:“大将军见地广阔,既能辨出这几个人并非波斯、大食与大秦的使节,想必也能知晓我们的苦衷。不过,去年有郑国公的黑水城大捷,我们礼部是扎扎实实地露了次大脸,所以不须再在下面弄虚。另外再告大将军一声,下月的当今圣寿,郑国公将率有功将士进京献俘受阅,能把这事办妥当,估计礼部上下今年的考评都能再上一阶!”
商成有点愕然。他还头一回听说孙仲山要进京。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黑水城大捷是大赵立国以来百余年间数得上的大胜仗,他只有筹划之功,整个战役期间都在枋州养病,最后还得了那么高的封赏,那么朝廷招孙仲山等有功将士进京献捷献俘更是理所当然。东元帝在寿辰时检阅三军,一来是喜上添喜,二来也是对将士们的一种奖励,更是激励……只是,这消息为什么没人告诉他一声?
他问:“怎么郑国公要进京的事到现在也没公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