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奇玉琅琅-《清明院》


    第(2/3)页

    确实,这个斩男无数的眼神对他无效,彼时,他甚至疑惑问了一句:“你怎么还不穿衣服?”他仿佛有一块钢铁一般的神盾护体,足以百毒不侵。

    “加钱,加钱,加钱!”她愤懑地朝他喊着。出问题的,或许还有这句话。

    他会不会有短袖之癖?琅琅被这个念头惊得双目圆睁,她下定决心,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他灌地迷迷瞪瞪,拖到床上,使出浑身解数勾引。结果他抱着自己哭了,口里喊着忆之。

    她才知道,他没有短袖之癖,原来他心里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她也明白了他与麦提亚为何相互无意,书信却从未断过,因为他们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人,即便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失去的时候,也会伤心。

    渭州城外大败,他被贬谪到秦州,又听闻他那位义妹又要被嫁到辽国去,怎么这么多人在抢着要她?琅琅腹诽道,想当年,老娘也是纵横情场,叱咤风云的人物,怎么自打遇上了你这块臭石头,就不值钱了?

    她一路骂,一路又朝着秦州的方向走。

    她十分后悔,那天晚上,即便被当成另一个人,也没关系啊。睡了再说呗,他是好男人,我若垂下两滴泪要他负责,他一定会负责的。

    她又转念,桀骜地想到,老娘一身本领,要银子有银子,要相貌有相貌,凭什么我要屈就?

    凭什么!

    她又颓丧地想到,就凭我眼里只有你,而你眼里没有我……

    从来都是女人讨厌她,她不必去讨厌过任何一个人,她以为自己豁达,又觉得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有那个恨的功夫,不如好好倒腾倒腾自己,学学如何让男人欲罢不能。

    可是眼下,她心头恨着那个女人,脚步追着那个男人,根本不能将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还真是未经人苦,莫劝人善。

    琅琅警觉了过来,母亲对她的孜孜不倦的教诲鱼贯入脑海,她犯了大忌,她竟然动心了,却还任由自己沉沦!

    她勒住了缰绳,止步在石漠中。

    管他呢,得不到他的心,老娘也要得到他的人!

    她好不容易赶到秦州的时候,却听说他擅离职守,去了延州,她暗觉不妙,霎时翻身上鞍,勒紧缰绳策马狂奔。日夜兼程赶往延州。到时,却见他风尘仆仆,形容憔悴,他坐在石杰的榻上,握着他的旧物在落泪。

    琅琅只觉一股明火直窜脑门,她调动她可以调动的所有力量,帮助韩玉祁查明石杰的死因,即便被无数人警告也毫无畏惧。她没有办法看着他惙怛伤悴而无动于衷。

    她想要安抚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听着他的感激,无力迂回,只觉如剜心一般剧痛无比,只得故作豁达道:“没事,加钱就好了。”

    这句话,一定也有问题。

    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同所有人解释,我只是个赏金猎人,又努力地把佣金补齐,并加倍还给我吧。

    他为什么可以这么蠢?

    他难道非要我直瞪瞪地告诉他,我喜欢他,他才能体会吗?

    琅琅在午后喝了个大醉,她拎着酒壶,脚步趔趄,前往赴约的路上,她心中想到,拿了银子我就走,离开汴京城,忘了这个男人,重新回到我那花花世界去。

    还隔着半条街的距离,她在他目光所及范围内,被人掳走了。匪人夹持着她,在地下城足以跑马的道衢飞走,好像再晚个半刻,有人就要咽气了,也确实,有人快要咽气了。

    地下宫殿装饰华美,却无处不透着不能见光的氛围。琅琅趔趄着脚,跌坐了地摊上,她喘出一口浊气,说道:“母亲说,损阴鸷的事做多了,是会遭报应的。”

    榻上的人气息奄奄,说道:“你娘干的骗人勾当,也没好到哪里去。”

    琅琅只当他并没有说话一般,继续呢喃道:“所以得常常做些善事,冲冲喜。”

    榻上的人道:“嗯,譬如从我这偷了银子,布施给小乞丐。”他顿了一顿,接着说道:“再怂恿小乞丐,帮她偷更多的银子?”

    琅琅道:“你看你,从来不做善事,遭到报应了吧。”

    榻上的人长叹了一声,说道:“你娘做了那么多,不也死地早。”

    琅琅不耐烦了,忽听外头一叠声乱响,吵吵嚷嚷。

    榻上的人听完禀报,感慨道:“枢密副使韩玉祁啊,年少有为,是个人物。几次三番地找他,跟那个富良弼一样,又臭又倔,不肯为我所用。给他多少银子都不肯……嗳……”他叹了一声,说道:“如今没了朝廷里的保护伞,生意越发难做了。”

    他又提高了音量,欸了一声,问道:“他听不听你的?”

    琅琅会意,吃了一口酒,笑着说道:“他是我的雇主,我什么都听他的。”

    榻上人冷笑了一声,说道:“果然女大不中留。”

    嚯啷一声,韩玉祁持着长剑闯了进来,琅琅对榻上的人感慨道:“是地下城真不行了,还是你没多为难他呀?”榻上人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琅琅会意。

    韩玉祁不改那一身正气,朗声道:“琅琅姑娘,你没事吧。”

    琅琅扶着绣柱站了起来,学着他一身正气道:“我没事!”她又迷瞪了半日,说道:“跟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地下城城主,也是我老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