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桥瑁诈书起惊雷-《虎痴》
第(2/3)页
许褚说了。
郭嘉点点头,欣然道:“曹孟德果然有远见,出兵阳城可谓最好的选择了。”又面带忧色道:“袁本初到渤海已有时日,却还没有消息传来,依嘉看,不外乎两个原因。”
这两个原因许褚也知道:头一个原因是冀州牧韩馥派人到渤海郡监视袁绍,使得袁绍虽然有了起兵之地,却不能一心备战;后一个原因则是起兵的‘正义性’问题了。
对于起兵的正义性,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许多人都认为无关紧要,然而许褚到汉末后‘入乡随俗’,又经由各种各样的‘言传身教’,却觉得此三字至关重要。汉家四百年天下,民心犹存,士族中人里也大多对汉家保有希冀。没错,现在的朝廷已被董卓所操持,可朝廷终归是朝廷,袁绍名声再大、袁氏威望再足,以一家之力对抗朝廷,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这个兵就起不得。曹操、许褚、张邈这帮人自然可以不管不顾,云从起兵,可其他那些跟袁绍关系不怎么亲密的呢?包括曹操、许褚、张邈这些人的手下呢?他们会不会跟着‘造反’委实难说。
许褚脑中苦思,却始终想不起历史上到底是谁,通过什么办法解决了‘正义性’这个难题。如果能想起来,他倒不介意跟曹操商量一下,也搞这么一出。
苦思冥想间,戏忠突然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有周异、谢贞、牵招等人。
许褚朝门口望去,见众人步履匆匆,不由好奇道:“志才,你们急急忙忙的,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谢贞几个大步上前,从袖子里拿出一道檄文,呈给许褚,“明府,这是刚接到的三公移书!”
三公移书?
许褚连忙展开檄文一看,看完后大笑道:“起兵在即了!”当即将檄文递给郭嘉,郭嘉接过后,见檄文中例数董卓的倒行逆施,末尾更是言道:“企望义兵,解除国难。”檄文署名,正是太尉黄琬,司徒杨彪,以及刚刚被董卓强征为司空的荀爽三人。
许褚看完檄文才算想起来,解决战争正义性问题的人是那东郡太守桥瑁,而这份所谓的‘三公移书’,自然也是假的了。
郭嘉、戏忠脸现喜色,戏忠笑道:“有了这道檄文,如主公所言,起兵在即矣!最迟正月末,四方有识之士便会云起相聚,东进洛阳,解除国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