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徐庶再是说了鄢陵、圉县两地,张氏宗族的声望,随着许褚的渐渐成长有所提高,故而这两个地方,鄢陵本就是张氏的根基,如今县内大小豪强均以张氏为首,而圉县方面,在陈义、张廷等人的努力下,与当地的豪门蔡氏、高氏关系处理地较好,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蔡公.......最近怎样?”许褚不禁问。 “情绪尚算平静......不过主公,蔡伯喈天下大儒,老是这么藏起来也不是个事,讨董结束之后,当给此公一个交代。” 许褚叹了口气,历史上的蔡邕到了这个年纪仍有肃清海内吏治的心愿,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此时当在董卓身边,成为董卓甚为倚重的士人。但要将蔡邕这张大旗拱手让人,许褚又不甘心,世家所看重的,一是出身,二是名望,如能得到蔡邕的支持,那他日后逐鹿中原,很多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 见许褚蹙眉不止,徐庶忽然掏出一封书信来,笑道:“主公,烦心事说完了,眼下有一桩大喜事。” 许褚瞥了徐庶一眼,“神神秘秘的,究竟是何事?” 徐庶将信递给许褚,许褚展开一看,惊喜道:“文若要回来了!?” 细细将信看了几遍,字里行间,明显可见荀彧最近过得十分不如意。信里虽然没有直言他对袁绍的失望,但也说了袁绍身为盟主不思进取,他屡劝无功反被郭图借机进谗言,渐而被疏远的事。 郭图啊......许褚无奈笑道:“郭公则还真是阴魂不散。” 当初能成为郡中上计吏,郭图的智商、才学毋庸置疑,郭氏《小杜律》亦是家学渊源,很受人称道。只可惜郭图此人心术不正,一味地喜欢溜须拍马、逢迎上吏,不论到哪儿,都终成祸害。 许褚将心思从郭图这老小子身上拉回,继续细读荀彧的信,发现其中有一句提到他的父亲荀绲似乎染上了疾病。如此说来,荀彧返家,并不一定是铁了心要离开袁绍,很可能是来尽一尽为人子的孝道。 两汉以孝治国,凡夫俗子都知道‘父母在,不远行’这句话,遑论荀彧这样的人了。荀彧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抱负,投身至袁绍身边做事,可一旦得知父亲病重,必然是归心似箭的。 许褚转念一想,不论荀彧出于何种缘由回颍阴县,他都不能视而不见,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有大恩于他的。 “元直。” “主公有何吩咐?” 许褚慎重而道:“文若的父亲似是病重,你可有听说过颍川一带有什么名医没?” 徐庶摇摇头,他一介寒士,家道中落,结交的都是王阑这样的轻侠辈,哪里听说过什么名医。倒是一旁的郭嘉交友广泛,忽出身道:“若论医道,当世首推南阳张仲景。” 许褚惊道:“奉孝说的可是著有《伤寒杂病论》的张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大族张氏子弟。许褚知道张机,是因为张机‘医圣’的名头,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之高,那句‘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其中的‘本论’,指的就是张机的著作《伤寒论》。除了张机之外,许褚还知道‘外科圣手’华佗,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 时代风气使然,汉末的普通人读不起书,不认识几个大字,更别谈学医了。但那些读得起书的人,又大都不愿意从医,‘医者贱业’深入人心。故而想要找个好医生,当真是难如大海捞针。即便许褚知道张机,知道华佗,可这两人想必都是云游天下的人物,一时哪能找到? 郭嘉听了许褚的话,奇怪道:“《伤寒杂病论》?未闻张仲景有作过此书,主公哪里听来的?” 许褚知道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将还未出世的医学著作的名字说了出来,当下咳了几声,强行转移话题道:“奉孝可知张仲景现在何处?” 郭嘉亦是摇头,说道:“嘉不知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