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3/3)页

    这会儿还不到上午十点,老面馆里的顾客熙熙攘攘,仅有的四张桌子已经被坐满了。

    宋恂举步进店,嗅到阵阵香气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娘所说的金发女人。

    那女人背对着门口,手里拿着相机,正跟一张餐桌上的顾客,说着什么。

    换来那桌人的四脸茫然。

    交流不顺,金发女人便不再勉强,举起相机就要拍照。

    宋恂及时跨前一步,挡在了镜头前面,不知她是哪国人,只能用简单的英语,缓声说:“女士,对不起,这里不能拍照。”

    女记者闻言停下动作,在餐桌油腻,墙柱多灰的室内扫视一圈,蹙眉用流利的英语回:“这里并没有挂‘禁止拍照’的警示牌。”

    宋恂礼貌地笑笑:“事实上,我国的所有单位都不会挂‘禁止拍照’的警示牌。咱们现在所在的这家餐馆不是对外开放单位,按照我国外事部门与贵方的约定,非对外开放单位,禁止拍照采访。”

    公社早就已经发起过好几轮爱国卫生运动了,但老面馆这样的餐饮单位,每天烟熏火燎的,让它始终保持纤尘不染也不太现实。

    不过,这种画面,宋恂是绝不可能让外国记者拍到的。

    金发女记者面上带笑,收起了相机表示理解,但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高兴,“我可以遵照规定不拍照,但这里是餐馆,我能留下吃些东西吧?”

    宋恂心中犹豫。

    外宾的预定行程里没有吃饭住宿这一项,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这些。

    这种苍蝇小馆显然是够不上招待外宾的级别的。

    要是吃坏了肚子,他们负不起这个责任。

    宋恂勉强跟她解释:“女士,我们这边的饮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所有食物里几乎都有海鲜。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海鲜过敏,而且你远道而来,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我建议你,不要随便尝试当地的食物。”

    对方嗅了嗅空气里的香味,不在意地说:“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一年了,很习惯你们的饮食,对海鲜也不过敏。”

    她招手让服务员给她上一份跟面前几个顾客一样的面条。

    宋恂隐晦地冲服务员摇摇头。

    那服务员还算机灵,先是摆手表示听不懂她说什么,被她纠缠得没办法了,就点了点她腕上的手表,表示他们要关门了。

    宋恂适时插言:“这是一间吃早餐的饭馆,十点钟就歇业了。”

    女记者无法,只好跟着宋恂离开面馆。

    走出店面后,她原还想举着照相机,拍下这条街的建筑,可是看到宋恂礼貌却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的视线,只好作罢。

    被宋恂陪着进入大部队的时候,还低声说了一句俚语。

    宋恂没听懂,但想来应该不是什么好话。

    与她客气地道了别,宋恂在附近寻了一圈也没有见到省外办的同志,只好找上了地区外事统战组的组长,汇报了刚刚发生的一幕。

    外事统战组的组长是由地委办公室冷主任兼任的,闻言便问明对方叫什么。

    “不知道,她被我拦下以后挺生气的,我们并没有相互自我介绍。”宋恂摇头,“金色马尾卷发,三十岁上下,英语流利,会说一两句中文,今天穿着蓝色短袖衬衫。”

    冷组长回忆了一下说:“应该是他们代表团的团长。”

    他翻开自己随身带的名册,上面记录着这些外国记者的详细个人信息。

    宋恂在第一行扫了一眼,团长姓加西亚,今年三十岁。

    冷组长沉声道:“刚才多亏你了。这些记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溜号,这么多人我们也不可能一对一地看着,总会有一两个漏网之鱼,说不定他们又拍了些什么。行了,你去忙吧,这件事我会跟省外办上报的。”

    宋恂点头,跟他打声招呼就离开了。

    新闻代表团并没有在公社驻地逗留太久,随意看了几处,就坐车去了下面的生产队。

    这些人一走,公社干部们瞬间轻松,纷纷返回办公室各干各的,那些人会从生产队直接离开,去往下一站左家门公社。

    宋恂原以为这个接待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料,下午不到两点的时候,公社突然接到长征公社的电话。

    台风即将登陆,新闻代表团接下来的行程全部取消。

    团结公社是距离他们最近的接待外宾单位,那些记者将要暂时在团结公社留宿。

    以为解放了的团结公社干部们:“……”

    大家领到各自的任务,顶着大雨出门做食宿安排。

    住就只能住在公社唯一的招待所里,吃也只能吃公社食堂大师傅做的了。

    宋恂让郑孝娘和秦川跑一趟糕点厂和汽水厂,拉回了不少面包酥皮糕点和成箱的汽水。

    又去大食堂跟师傅说了一声,给那些老外做一顿午饭。

    食堂大师傅抓瞎了:“宋主任,外国人能吃啥呀?咱们的做饭材料都是当天送过来的,剩下的那些菜只够晚上咱们自己人吃的。”

    “就做海鲜汤底的面条,再准备点清汤面,以防有人海鲜过敏。”宋恂想了想,又交代道,“另外做一份长寿面。”

    公社里还没准备停当,那一车的外国记者就被送回来了。

    招待所还没准备好呢,只能让他们暂时来公社大食堂呆着。

    一群记者冒着雨进来,用各种语言嘀嘀咕咕,说着抱怨的话。

    尤其是那个叫加西亚的团长,脸拉得老长,不知跟身边的中年男人低声嘟哝着什么。

    十几个记者,还有陪同的各级领导和翻译,都聚集在了公社简陋的大食堂里。

    宋恂跟萧书记汇报了一声,又向冷组长和省外办的同志们说明了已经准备好了几种汤底的面条作为大家的午饭。

    既然要在团结公社留宿了,吃饭是避免不了的。条件就这样,只能凑合凑合了。

    宋恂叫了几个同事过来,帮宾客们将面碗端上桌。

    他自己则捧着唯一一碗长寿面,放到了仍是一脸不高兴的加西亚团长面前。

    “加西亚女士,听说今天是你三十岁的生日。我们国家有句话,叫做三十而立,我们团结公社的干部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为你庆祝而立之年的生日。”

    加西亚闻言明显一怔,惊讶地捂住了嘴巴。

    “今天的台风虽然来得突然,但也正是这场台风,成全了我们,让大家有机会欢聚一堂,为加西亚女士庆生!我国有在生日这天吃一碗长寿面的习俗,外办的同志们特意为你提前准备了这碗长寿面!加西亚女士,祝你三十岁生日快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