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渡海-《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姚广孝说道:“大人,或许搞错了一件事情,不管大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动百姓的田地,百姓是不会生事的。土地才是百姓的命-根子。而不是其他的。”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你这样说,我心中更是不安。”
    “大人,大可不必如此。”杨寓忽然说话道:“男耕女织,在寻常人看来,或许是五柳先生的田园归处。但是唯有亲历者才知道其中辛苦。百姓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道路。”
    “这也是大人,发展生产力之论,高明之处?顺人性而合天理。”
    何夕看着杨寓,只觉得这话说得好听。也在理。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有几亩薄田,男耕女织,与大工业生产地之下的寻常劳工,到底谁更好,何夕还真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何夕却是知道的。
    很多事情,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选择权。
    同样,何夕看似有选择权。但是选择权也不大。
    且不说,朱元璋想要大明更强大,必须走这一条路。即便 何夕不去这样做。几百年之后,还会有人逼着他们这样做的。辛苦不辛苦,担心不担心,都是无用之功。
    何夕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何夕说道;“杨寓,交给你一件事情。”
    杨寓说道;“大人请讲。”
    何夕说道:“这些织机你都看到了吧。”
    杨寓说道:“已经看到了。”
    何夕说道:“将各种各样的织机,全部送样品给工理学院。让他们给我改进。比如多加几个飞梭,我需要效率更高的纺织机械。可以用水力,风力推动的机械。”
    在何夕看来,这些织布机在机械上,实用性上堪称完美。
    但是这种完美,是与男耕女织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一个女人农闲织布。那就最合适不过了。至于加飞梭,增加织机的宽度等等。都会给家庭作坊的织布带来问题。
    甚至这样的织布机,在后世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形制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男耕女织这个使用环境之下,而今的织布机,根本不需要修改了。也无从修改。在何夕看来,唯一可以修改的地方,大概是在织布机上一些易损件,从木头换成铁。
    之前不是不能换。而是一个成本问题而已。
    甚至将家庭用的织布机,演变成做大作坊,或者说工厂用的织机。类似于珍妮纺纱机的改进,其实也不难。甚至在元代,王祯农书之中,就有类似的修改。
    所以,这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正因为如此,何夕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所以让工理学院,单独设计。也算是淬炼他们的能力。
    反正基本力学机械的原理,何夕也整理出来的。而且工理学院,有很多都是工匠出身,动手能力要比何夕强大太多了。这也无须他担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