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吴高的选择-《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大战为先,只要不耽搁大战。很多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而今军中更是形成了,降臣派,南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与海军这样的派系。

    何夕大概要将所有派系打乱。

    吴高自然也不可能回到长崎。大明朝廷对东洋四国的态度,也会有一些改变。就好像朝廷与燕国之间,需要重新找到大家都满意的平衡点一样。

    吴高想来想去,也找到他未来在朝廷立足的根基所在,那就是他与东洋四王的良好关系。

    今后,藩王将是大明生态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洪武年间,这个还不明显。因为,藩王们与皇帝是父子关系。藩王们是能与皇帝直接沟通的。在朱元璋驾崩之后,这种新生态就应该出现。

    只是,局面还是不一样的。

    南北之战的爆发,让大部分藩王处于观望状态。而今大明定于一。是时候建立起新的藩属关系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明与各地藩王一定会共处的。而大明与藩王之间一些问题,也是需要沟通协调的。

    朝廷与藩王之间,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朝廷与藩王之间直接谈,很容易谈崩。一旦谈崩,双方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所以,这时候

    政治掮客就有出现的余地了。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有家族化的趋势。也就是某人负责对某国的外交,他的子孙一直在这职位上。就是因为,有些人脉什么的,只能个人传承。公与私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很多事情,别人去,是做不成的。但是这一家子的人去做,却能做成的。

    在大一统王朝之后,中央朝廷对外,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外交,因为周围很难有同体量的国家,让中国平等相待。

    而今藩王出现,藩王与中枢之间的交易,也很难说是外交。

    但是依旧有一些外交特点了。

    吴高之所以能在这里任职,不就是他与湘王的特殊关系,能够安抚湘王。吴高手中兵马不多,大多还是附从军,一旦东洋四王发难,高丽很有可能就不是北京所有了。

    而且,南北征战时期,南京方面,并不是没有派人策反东洋四王。

    都让吴高给化解了。

    一方面是,东洋四王对战场形势,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吴高用个人信用的担保。

    也就是,东洋四王相信的不是北京朝廷,而是湘王大舅哥,江阴侯吴家的担保。

    同样的这样的情况,也给吴高一些契机。

    让他在中枢,可以代替东洋四王,与朝廷谈条件。而且在领会朝廷意图之后,也可以代表朝廷与东洋四王谈条件。

    只要东洋四王不出什么问题。那么吴家在上层社会总是有一席之地的。当然了,同样也有风险,如果那一天,大明朝廷想要灭了东洋四王。
    第(2/3)页